2.期货投机的反面大典型——亨特兄弟
尽管期货交易所确实发挥了它有益的经济功能,但它看起来总是多多少少像个赌场,而且确实有一些交易者试图操纵市场。
比如:1950年代的洋葱投机丑闻。从1952年到1955年,在几个大洋葱种植商的囤积下,洋葱期货合约价格先是翻了一倍多,然后又跌到最高价的1/30。
为缓和民众的不安情绪,美国国会只好立法禁止洋葱期货交易,成为美国金融史上的一大黑色幽默。
1960年代美国期货市场又爆发了“植物油丑闻”。
一个植物油出口商大量买进植物油期货并伪造贸易信用证的投机行为差点导致美国运通银行倒闭,美国植物油价格也随之波动不止。
要命的是,以上投机商人都逃脱了法律的惩罚,最严重不过坐牢几年。
那时候,期货市场最知名的投机手段就是“囤积居奇”和“卖空袭击”。
囤积居奇是大量囤积现货,同时买进期货合约,使期货的空头无法找到足够的现货来交割,从而不得不认赔出场,承受巨额损失。
所谓卖空袭击,就是以巨大的财力卖出大量期货合约,使期货价格不断下跌,使期货的多头无法承受损失,被迫认赔出场。
“囤积居奇”是用来打击空头的手段,“卖空袭击”则用来打击多头。
无论哪一种手段,都试图在短期内制造巨大的价格波动,使一种商品的期货价格与内在价值出现严重背离,以牟取暴利。
20世纪最无法无天的期货市场操纵案当属尼尔森·亨特和威廉·亨特两兄弟垄断白银市场案。
1980年之前,亨特家族一度名列世界最富有家族之列。
该家族起家于棉花种植,受一战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大好机会,赚到了第一桶金。
而亨特家族的巨富则始于石油产业,1950年家族产业创始人H.L.亨特组建了亨特石油公司,实施完全家族化的经营模式。
1957年,《财富》杂志估计H.L.亨特拥有4亿到7亿美元的财富,是当时美国最富有的8个人之一。
H.L.亨特有14个孩子,他们相当勤奋,一点都没有富二代的架子,而是到处寻找投资机会,有开发利比亚油田的,有开酒店业的,有进军体育业的,还有当过大使并在大学任教的。
尼尔森·亨特和威廉·亨特是家族的活跃分子,他们在1970年后期开始涉足期货市场。
在进行白银投机之前,亨特兄弟其实已经搞了一次预演——大豆期货投机。
在这次投机中,亨特家族的盈利超过1亿美元,相当于一个大型炼油厂几年的利润。
而且美国商品期货委员会虽然指控亨特家族操纵市场,但因为拿不出过硬的证据,最后无法对其实施任何惩罚。
也正是这次投机成功,使得亨特兄弟胆子更大了,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容易赚钱的金融市场。
当时,美国和欧洲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黄金、白银这些保值商品价格飞涨,而且白银还是电子工业和光学工业的重要原料,随着照片市场的拓展,需求量与日剧增。
白银价格从1973年12月的2.90美元/盎司开始启动和攀升。
此时,亨特兄弟通过在纽约和芝加哥期货市场买进白银期货,累计持有3500万盎司的白银合约。
同时,他们还在中东购买白银现货。
可以说,亨特家族购买白银的数量之大足以影响全球市场。
两人通过合谋与运作,一度控制了价值170亿美元的白银,在此过程中,他们将白银价格从1979年年初的每盎司6美元一直拉升至1980年1月某个交易日的每盎司50美元的高位。
亨特兄弟手法简单而粗暴,当然也十分冒险。
他们在期货市场上堆积了庞大的头寸(也称为“头衬”,就是款项的意思,是金融界及商业界的流行用语。头寸指投资者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数量。),先后买入大量的期货合约,然后在合约到期时要求实物交割,同时,他们在现货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从而造成整个白银市场脱销的局面,使那些卖出白银期货的人在履行合约时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
通过这样的手法,他们一方面提升了期货市场上白银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现货市场上限制了白银的供给,在此双重压力之下,白银的价格一飞冲天。
亨特家族意识到,要控制白银这种重要的贵金属,只凭一个家族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借助外来的战略投资者。
有谁既拥有大笔财富,又有兴趣投资白银呢?
尼尔森把目光投向了中东,那里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也有庞大的关系网。
亨特家族和沙特王子们的关系很好,而王子们又控制着沙特最大的银行。
于是,亨特家族向沙特王室吹嘘白银的投资价值和自己操纵市场的能力,不但吸引了沙特王室的大笔投资,还吸引了沙特国家货币局的外汇投资。
可以说,从操纵市场现象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它就成为了商品期货交易的痼疾,同时也是官方试图加以管制的对象。
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规定了个人和机构持仓限额,并希望以此来阻止垄断,而这恰恰给了亨特兄弟逃避法规的喘息之机。
他们对外宣称两个各行其事,并无共谋之实,这样,法规的数量限制就被解释为针对他们个人的持仓量,而非联合持仓量。
他们还声称拥有一座银矿的大量股份,所以应被视为白银市场上的合法套期保值者,而不是被看作不道德的投机客。
据此,他们坚决否认自己通过各种公司实体、信托公司和合伙企业(包括和一个沙特周围共同建立的企业)控制了大量的白银,并企业以此达到在全球范围内操纵白银市场的目的。
管理者和法院最终还是识破了他们的阴谋。
1980年年初,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规定白银期货合约不能做多,同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提高了白银期货的保证金要求,并降低了单个投资者的持仓限额,勒令交易者在1980年2月前清算掉超额的头寸。
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人们对未来白银供给的预期,与此同时,白银的高价使生产逐渐摆脱了“生产作坊”的局限,人们开始自己熔化从银币到家用茶具等一切银制品以从中获利。
历史无数的泡沫和投机告诉我们,凡是到了全民开始参与的时候,离破不远矣!
同样,昔日炙手可热的白银市场黯然失色,价格一落千丈。
到了1980年3月初,白银价格已经跌至每盎司20美元,当然,随着价格的下跌,那些持有白银期货的多头(白银期货的买家)遭到了重创,他们不得不筹集新的资金以维持他们的保证金头寸,否则将招致强行平仓。
而孤注一掷,没了退路的亨特兄弟则只能选择殊死抵抗,为了筹集追加保证金,他们不惜将数百匹心爱的赛马统统抵押出去。
但是,白银价格仍旧狂泻不止,他们的努力终究成了螳臂当车。
3月19日,亨特兄弟无力缴纳追加保证金。
他们的经纪人巴彻尔公司和美林公司开始出售抵押品,而他们的抵押品当然还是白银。
为了挽救白银市场的颓势,亨特兄弟决定背水一战。
3月26日,他们宣布将手中持有的白银为抵押发行债券,而市场将此理解为兄弟二人垂死前的最后一搏。
3月27日,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银色星期四”,在那一天,白银从开盘时的每盎司16美元一直跌至收盘时的每盎司10美元,其状惨不忍睹。
此时,市场流言四起,纷纷传言巴彻尔公司和亨特兄弟的其他贷款人即将破产。
后来,陪审团裁定亨特兄弟确实存在操纵白银市场的行为。
有关“白银垄断案”的法庭审理和巨额罚款将亨特兄弟以及他们的同谋和经纪人通通拖入了难以自拔的泥潭之中。
然而对于他们二人来说,事情还远未结束。
亨特兄弟这两个在80年代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到了1990年则沦落到了向法院申请破产的悲惨境地。
商品期货市场历史上最大的垄断案之一就此宣告结束,然后,它的后遗症还在延续,到了90年代初,白银价格跌至每盎司4美元。返回期货首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