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于北京举办的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19年会暨中国绿色金融与国际市场对话高层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表示,近年来,我国碳期货的市场建设思路已初步形成,下一步,我国将持续跟踪碳现货市场发展情况,稳步推进碳期货市场的准备工作,适时推出碳期货和相关的衍生产品。
马险峰介绍,2015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广东自贸区建设相关方案中提出“研究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以来,相关部门积极研究论证设立方案,并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初步形成了市场建设思路。
据了解,2018年5月份,证监会党委召开会议时就曾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研究发展碳排放权期货等商品期货新品种,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助力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
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研究设立以碳排放为首个品种的创新型期货交易所。
有行业人士表示,当前我国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市场已初具规模,开展碳期货及相关衍生品交易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多种碳交易市场。我国从2011年起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于2014年全部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17年年底,上述7个试点地区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2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47亿元。2017年12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日前透露,今年年底全国碳市场在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是碳排放大国,重点排放单位和企业数量多(包括钢铁、电力、水泥等多个行业),开展碳期货交易有市场基础。”五矿经易期货研究所副所长魏松辉对期货日报记者说。
创元期货投资咨询部能源研究员姜梓涵也认为,我国碳期货市场的建设势在必行,这与未来越来越注重生态建设的大环境是保持一致的。
国际碳市场发展经验表明,碳现货市场、碳期货及其衍生品市场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碳市场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马险峰表示,碳期货由于采用集中竞价交易机制,市场流动性比较高,监管比较严格,形成的碳价格具有透明性、公允性等特点,能有效帮助企业锁定减排成本,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积极实现减排目标。
“如果说碳市场的建立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车轮的话,那么碳期货就是车轮轴承上的润滑剂。”姜梓涵说,开展碳期货交易不仅可以为市场提供具有更高流动性的交易平台,还能为市场提供具有连续性、公开性和预期性的价格参考,有利于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在魏松辉看来,碳期货市场的建立将对碳交易市场形成有效补充,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可以有效激活碳排放权交易,进而实现低成本减排的目的。
“开展碳期货交易将大大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及其相关领域发展,不仅可以使资源更好地向低碳经济领域配置,也能在全球碳经济领域为我国争取一定的话语权,对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姜梓涵说。返回期货首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