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料(豆粕、玉米)市场基本面分析
2015年饲料(豆粕、玉米)行业延续低迷态势,豆粕、玉米价格持续走低,今年6月份豆粕期货价格更是创出了自2009年3月份以来的新低2440。玉米期货价格也创出了自2010年8月份以来的新低1907,同时玉米主力合约1605在1900价格一线的阵地岌岌可危。从整个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年初至今国内饲料价格连创新低,主要是受饲料(豆粕、玉米)行业自身供给端高企的库存压力及需求端走势偏弱影响,导致低迷事情持续时间增长;同时还受到部分宏观面资金的紧张及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回顾今年的饲料(豆粕、玉米)市场情况,我们认为国内饲料(豆粕、玉米)市场整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美豆产量基本确定,库存依旧较大
据最新公布的9月份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2015/16年度美国大豆产量预计为39.35亿蒲式耳,上调1900万蒲式耳。大豆压榨量上调1000万蒲式耳至18.70亿蒲式耳,因国内豆粕需求调整量增加,豆粕需求随着2014/15年度增加而上调。因期初库存下调以及消费量增加,大豆期末库存预计为4.5亿蒲式耳,下调2000万蒲式耳。9月供需报告,和8月预估相比,上调美豆单产和国内压榨,下调期初库存。美豆收割面积和美豆出口量保持不变,和8月预估持平。农产均价预计8.4-9.9美元/蒲式耳。和2014/15年度相比,2015/16年度美豆单产、美豆产量、美豆出口下降;美豆收割面积、期初库存上涨。国内压榨保持不变。具体来看,预计2015/16 年度,美豆单产47.1蒲式耳/英亩,收割面积8350万英亩,均为此前分析师预估最高值。期末库存消费比12.1%,环比8月下降0.5个百分点,较去年上升6.7个百分点。
图1 美国大豆供需平衡表(单位:百万吨)
(二)豆粕消耗淡季来临:港口库存升,消耗降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5年8月中国大豆进口量778万吨,环比-18.1%,同比+29%,创历史同期新高。7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呈现逐月递增的态势,6月进口大豆数量达到809万吨,环比5月增加197万吨,增幅达到32.18%,7月进口大豆高达95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环比增加142万吨,增幅17.57%,1-7月大豆进口总量高达4465.61万吨,同比去年增加297.29万吨,增幅7.13%。8月国内大豆进口出现回落,为778万吨,环比下降172万吨,降幅18%。经历了6-7月份的天量进口大豆集中到港的压力之后,根据大豆进口季节性分析规律显示,进入9月份,大豆到港量和港口大豆库存进入季节性回落阶段。根据历史数据分析,我国在9月份,大豆进口进入淡季,并且进口减少的情况将持续到10月底,这将会比较有利于缓解国内豆类期价的供给压力。
图2 大豆月度进口量(数据来源:WIND,单位:万吨)
(三)养殖规模恢复慢,对豆粕需求提振有限
我国豆粕需求主要集中在养殖业,目前养殖规模恢复尽管仍然缓慢。受猪肉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能繁母猪的补栏积极性将得到提升,使得未来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回升预期增强,对饲料消费将产生积极影响。数据显示,2015年7月全国生猪存栏38461万头,环比-0.4%,同比-10.3%。能繁母猪存栏3899万头,环比-0.61%,同比-15.1%。2015年7月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 1491.95万头,环比-6.16%,同比-18.24%。生猪存栏量回升不是很明显,以及养殖企业对于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持有谨慎态度,因此对豆粕需求提振有限。
图3 生猪存栏量(数据来源:网络搜集)
(四)大豆豆粕现货价格止跌企稳
大豆现货方面,各港口大豆分销价格基本上变化不大,9月11日,天津港、青岛港、广东港价格均为3150元/吨,较上周下跌5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10元/吨,南通港、上海港价格均为3180元/吨,较上周下跌60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20元/。大豆现货价格方面,价格止跌有所企稳。
图4 大豆现货均价(数据来源:中信期货)
(五)玉米收储成为鸡肋,国家释放改革信号
从近年的收储情况看,我国库存玉米目前高达1亿吨以上,而玉米的年总产量才2亿吨。巨大的库存量不仅带来了库容压力,还使玉米的价值急剧缩水。玉米存放一年后,淀粉含量就会大量减少,很多饲料企业都将不能再用这些原料,一些生产乙醇等的化工企业凑合着还可以用。
2011年的计划销售5000吨,全部流拍;2012年的计划销售233.63万吨,成交率1.15%;2013年的计划销售293.01万吨,成交率3.39%。库存压力巨大、下游企业经营困难,这样一些问题让玉米收储机制退出的呼声越来越大。农业部日前公布的答复摘要,更是对玉米收储机制的退出发出了明确信号。
“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答复摘要称,“对于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应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同时,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在去年,国家已经将大豆、棉花的收储机制退出,取而代之以目标价格制。因此,玉米、油菜籽收储机制的退出也越来越近。
2008年开始实施临储托市收储政策以来,玉米临储政策已经走过7个年头。除2008年国家累计4次下达了4000万吨收储计划,2010年只执行了中央储备玉米收储外,其余年份都是敞开收储:
1)2012/2013年度收储3083万吨;
2)2013/2014年度累计收储6919万吨;
3)2014/2015年度东北产区临储玉米收购入库累计达8329万吨。
通过上面的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 ,近三年玉米临储政策之所以对玉米其现货价格影响巨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庞大的收储数量这一重要全重的支撑。
7月底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启动早籼稻托市收购,截止8月31日累计完成小麦托市收购1890万吨,同比减少25%,累计完成早籼稻托市收购1890万吨,同比减少24%……全过程严格执行国家确定的小麦不完善粒在10%以内的收购质量标准。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是否也会严把质量关,降低收购量?
如果2015/2016年度临储玉米收购量大幅下降,临储收购价将是天花板价格,市场上流通的玉米价格会低于临储价格,不同等级玉米价差会扩大。
图5 中国历年临储玉米收储数量(数据来源:网络整理)
图6 国家临储政策变化线索(数据来源:网络整理)
(六)国内玉米:陈粮充足,新粮上市,进口价低
今年国内玉米正面临“陈粮充足,新粮上市,进口价低”的尴尬。从进口玉米价格来看,9月到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每斤总成本不到1元,低于国内价格,而高粱、大麦等玉米替代品的进口量又在7月份创下了历史新高。
美国农业部预计中国2015/16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2.25亿吨,8月预估为2.25亿吨。中国2014/15年度玉米产量预估为2.1567亿吨。
图7 中国玉米供需平衡表(数据来源:USDA)
图8 玉米库存数据(数据来源:网络整理,单位:千吨)
(七)玉米收储价高,下游经营困难
玉米产业链下游企业经营困难,玉米临时收储启动以来,收储价格呈现稳步向上的趋势,已经从2008年的1500元一吨左右上升到2014年的2200余元一吨。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玉米价格逐步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目前国际玉米的到港价格为1600元至1700元一吨,而同期东北玉米到东南沿海的到港价格,高的在2400元一吨左右,内外价差不小,在这样的高成本之下,很多下游企业经营困难。比如说饲料行业,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并传导至下游的养猪行业。目前国内猪肉价格比进口猪肉价格(到港)要贵1.5元/公斤左右,其主要原因就是玉米等饲料成本过高。目前我国饲料行业的企业开工率只有5成左右,一些小型企业甚至已经无法再经营下去。
不仅是饲料企业经营困难,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等化工企业,也受到高成本的困扰。以中粮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粮生化为例,该公司是一家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其主要的原料便是玉米。近年来受玉米价格上涨的影响,公司经营压力巨大,甚至不得不调整部分生产线,将部分原料由玉米改为木薯。根据中粮生化14日公布的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公司将亏损3亿至3.5亿元。
中粮集团生化事业部风险控制部总经理助理朱勇生此前也曾透露,我国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的产能超过3500万吨,但近几年加工量却一直在1800万吨、2000万吨以下,产能开工率不足50%,而且全行业亏损。
由于临储玉米收购价格较高,庞大的临储库存并不能有效转移到现货流通市场。据了解,吉林、辽宁临储玉米收购价格2240元/吨、黑龙江临储收购价格2260元/吨,加上出库费用以及贴水贴杂费用,拍卖价格要略高于目前现货市场价格。临储玉米在顺价拍卖的情况下,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导致近期临储拍卖成交情况不理想。在此情况下,庞大的国储库存难以缓解现货市场供应紧张,是目前国内玉米市场的主要矛盾。
由于与国储玉米差价大,玉米贸易业务很难做。以国储玉米价格2260元/吨计算,运输至锦州港需运费220元/吨,成本将提升至2480元/吨。这相较于锦州港当地2390元/吨的玉米价格,贸易商将亏损90元/吨。而且与河南、吉林和辽宁地区的玉米相比,黑龙江玉米运输成本较高,质量又没有竞争优势。
(八)若临储退出加库存压顶,玉米价格顶部将确认
1.回顾历年临储玉米收购价格
近期市场传闻:15/16年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下降200-400元/吨,或将对玉米价格形成压力。
图9 历年临储玉米收购价格(数据来源:网络整理)
2.玉米价格顶部隐隐出现
经过近三年庞大的收储,中国形成了1.6亿多吨的玉米期末库存。如果15/16年度是临储玉米收购政策的最后一年,并且收储价格如市场预期下降200-400元/吨,那么可以确定的是1800-2000元/吨将成为玉米价格的顶部,并且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