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我为什么不去做私募?
来源:券商中国 作者: 2017-08-02 11:08:04
中金在线微博
关注
对于卖方分析师,誉之者赞之为“金手指”,毁之者斥之为“算命先生”,评价殊途,势如冰炭不能同炉,这大约都反映了观察者的感受,其依据又多是股价的短期涨跌,这无疑是朴素和有道理的想法,但可能很片面。
其实分析师职业在中国古已有之,在民间最负盛名的非诸葛亮莫属,只是当时人们以“谋士”、“军师”等称号以冠之。
诸葛亮以而立之年,在野之身,即料定未来天下三分的大势,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确定了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其卓越的洞察力令人叹服。民间推崇诸葛亮,主要是因为其料事如神,这当然与演义小说的夸张渲染很有关系。
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诸葛亮如此睿智,为何不在青年时期自立山头,割地称雄,而要抱膝吟啸、待价而沽?又为何在刘备死后困守西南,勉力维持,而不能师出祁山,收复旧都?
个人以为,在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上,诸葛亮是卖方分析师,刘备是买方投资者,买卖双方的角色对人的性格和才能的要求完全不同。
成功的买方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准确地识别和判断、并快速采取行动的能力,二是网络和聚拢人才的能力,三是敢于接受巨大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刘备长坂坡上摔阿斗,对于收拢赵云的人心肯定有作用。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其表演能力(假摔而不是真摔)、快速的行动能力(说摔就摔)、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万一摔死了怎么办)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至少诸葛亮未必能够。
有朋友曾经开玩笑说,阿斗后来智力残缺,就和刘备在长坂坡上用力过猛是有关系的。
成功的卖方分析师也需要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善言雄辩的表达能力,二是全面客观的观察能力,三是缜密细致的推断能力。
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证明了其雄辩的口才;判断孙权可联,刘璋可代,证明了其客观的观察能力;料定天下三分,而不是群雄并列,证明了其缜密的推断能力。
但是如果刘备诸葛亮易地而处,扮演对方的角色,恐怕都会很失败;至少诸葛亮会很受挫。
首先,诸葛亮缺乏冒险精神,注定独挡一面时难成大事,比如其六出祁山,劳民伤财、均无功而返,毛主席也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
其次,诸葛亮笼络人才的能力似乎不突出,晚年所用都是刘备旧部,这些人“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与陛下”。北伐时“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证明其识别和提拔人才方面欠账很多;
再次,诸葛亮快速采取行动的能力可能也是存在疑问的。
数年以来,一直有人好奇我为何不“私奔”募资,转战市场,而要寄身券商,码字谋生?以年近不惑的我来看,主要是认为自己性格“好疑而寡断”,不适合买方角色。好疑者,凡事不轻信,偶可见人所未见;寡断者,临机不决,瞻前顾后,难任方面。
所以,卖方分析师和买方投资者是两群非常不同的人,卖方分析师的角色是“分析局面、判断趋势、为人设谋”;买方投资者的角色是“察言纳谏、采取行动、面对结果”。
从买方的角度看,高水平的分析师当然是能够正确预言趋势的人。然而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和理解来看,人类的经济社会系统十分复杂,未来无法准确预知,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换句话说,成功的预言多少都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否则何来承担风险之说。
因此综观中国历史,可以正确预言未来大势的谋士都是凤毛麟角。即使诸葛亮本人,也在《后出师表》中承认“至于成败利钝,则非臣之明所可逆睹”;明太祖朱重八称帝以后也感慨“本想打家劫舍、不料弄假成真”。
所以绝大多数分析师都无法持续准确地预言趋势,这是现实情况。
然而,无论是割地称雄的豪强,还是占山为王的毛贼,杀伐决断的时候,都要找一些分析师一起商量利弊,从来不咨询谋士的帝王将相似乎没有。即使以毛主席用兵之明,淮海之役的构思部署也多赖粟裕将军面折廷争。
既然分析师很难正确预言趋势,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呢?个人理解,主要是拾遗补缺、完善买方的决策思路,帮助买方尽量周全地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从而争取最有利的情况,并在风险出现时有所应对。卖方并不对买方的结果承担最终责任,项羽饮恨乌江,并不能抹杀项良仍然是一个出色的分析师。
- 名博
-
指南针:七连阳又有何妨 少爷:首战告捷有重大启示
彬哥:六连阳后防止回调 李君壮:连续上攻高抛低吸
- 推荐
-
牛熊:周四的热点直播
指南针:周四操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