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究竟该以什么逻辑来投资创业板?
来源:腾讯 作者:佚名 2017-01-19 12:04:51
中金在线微博
关注
所谓的创业板企业,实际上就是新兴的,处在创业之初的企业,这部分企业之所以要进入到资本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寻找更大的战略投资,而不是去分享利润的。如果市场的逻辑是,向创业板股票要利润,那就错了,创业板唯一需要的,是真正的“概念”(未来、趋势、变革),但当“概念”无法打动和说服投资者的时候,市场只能向其要“利润”,离泡沫破灭也就不远了。
美国有一家互联网公司,叫亚马逊,这家公司并不怎么赚钱,在过去四个已公布财报的年份里,有两年是亏损的,以前的状况就更惨了,连续亏损。2015年整个利润也只有5.96亿美元,但亚马逊的股价从2012年初的173美元已经涨到了目前的817美元,中间几乎没有像样的调整。更主要的是,亚马逊当前的市值已经超过了38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7万亿元,比中国工商银行市值1.7万亿元还高出1万亿元,动态市盈率超过200,市净率超过20。
如果从简单的数字看,亚马逊是一支严重被高估的股票。但如果你现在让投资者选择,是买美国的亚马逊还是中国的工商银行,真还不好说,尽管工商银行的市盈率只有5倍,现有盈利能力是亚马逊的十倍,但在亚马逊这样的公司面前,工商银行似乎依然不具绝对优势,这就是创业企业魅力。
近日,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宏斌被贾跃亭的创业精神打动,可以看作是投资当中的异类。孙宏斌完全靠个人意愿投资乐视成为市场舆论焦点,褒贬不一,甚至面临各种猜测和质疑,但这恰恰应该成为中国创业板公司获得资金的常态才对。在中国,这反而成了奇闻。
身家超过200亿美元的Google 创始人兼CEO拉里·佩奇,在2014年年初宣布,自己死后不会把钱捐给非营利慈善机构,而是要交给一个能有创新的公司,比如特斯拉汽车公司和Space X CEO以及SolarCity董事长Elon Musk(埃隆·马斯克)。
拉里·佩奇认为,一个成功运转的企业对社会的价值非常大,尤其是科技企业,它们往往拥有巨大变革的目标,提供就业,并给社会整体带来巨大的福利。在这种情景下,拉里.佩奇认为那些努力成就更高目标(trying to accomplish big stuff)的企业,值得自己投入个人全部资产。不过拉里.佩奇有一个惊人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一个企业20年如一日,那么它可能是邪恶的;但那些志在革命性变革的企业则不是。投入后者,也是一种博爱(philanthropical)的行为。
从特斯拉汽车公司的财报看,这家公司基本上以亏损为主,但特斯拉有绝对的概念性,特斯拉是1956年福特汽车IPO以来第一家上市的美国汽车制造商,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美国上市的纯电动汽车独立制造商。
另外马斯克搞的那个发射火箭的公司,2015年因发生两次爆炸也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但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2014年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竟然将近地轨道业务外包给了Space X ,当年该公司总收入达到了10亿美元。
乐视的问题是,玩的还不够大
其实既然是创业板,玩的就是心跳,投资人一半是带着赌注和梦想,一半是带着情怀和博爱来投资的。恰恰那些奔着企业利润而去的投资者,最后最受伤,反过来说,既然你在乎利润,为什么不买工商银行呢?!可以这么说,当前整个中国的创业板投资思维都是错的。
笔者早就洞悉了中国创业板的问题,2015年3月,在公众号“肖磊看市”写过一篇分析《肖磊:创业板最大风险在于缺少创业公司》,此文同时发表在新京报经济评论版,指出创业板上涨的逻辑,警告创业板最大的风险依然是缺少“创业”公司,存在严重的“供不应求”问题(有可能暴涨)。结果创业板指数在此文发表之后的三个月时间里,从2000点直接上涨到了4000点。
而就在创业板指数冲高至3700点的2015年5月28日,我再次在新京报发表署名文章《肖磊:创业板疯了吗》,里面警告了以乐视网为代表的高估值的问题,指出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郑重提醒了风险;当时乐视网市值1300亿,股价70,现在市值已蒸发至不足800亿,股价回落至39。创业板在此文发表后一周内达到4037点的最高点,而后持续下跌至 同年9月的1800点,目前依然排行在这个水平上。原文截图如下:
投资者或许会问,你不是说创业板要靠概念吗?怎么又去谈利润了。其实乐视网在创业板里面,是为数不多的由创新和概念推动的公司,但其“概念”依然不够吸引力。说白了,乐视的问题是,“吹牛”吹的还不够大,概念玩的还不够逼真,最终很多投资者不得不看利润。
虽然乐视网跟乐视控股是两个不同的公司,但由于乐视网已经进入了资本市场,市场的关注点实际上都集中在实际控制人贾跃亭一个人身上,这也是创业板公司典型的逻辑,以创始人为导向。
贾跃亭所说的乐视生态,不敢苟同。如果致力于生态,首先你要有串联人群的能力,社交方面你做不过新浪微博;电视方面竞争对手比比皆是;如果是其他硬件,竞争对手更多;影视、体育、金融等,都是很传统的业务,这种概念没有持续吸引力。因此,所谓乐视网的扩张和生态,本身做的还是传统生意。这跟马斯克这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你做的是传统业务,估值并不复杂,因为有行业对标,大家盯的是你的利润,而不是概念,吹牛很容易被证伪。而马斯克做的这个事情,比如特斯拉、发射火箭等,你几乎是找不到对标公司的,估值是没有天花板的。乐视汽车是一个方向,但乐视生态会消耗掉贾跃亭极大的精力,如果真能集中发展乐视汽车,还是有想象空间的。
因此,回到我提出的一个终极问题,美国人投资马斯克,是投资于情怀和概念,而中国市场投资贾跃亭,最终还是得业绩说话,而业绩本身是很好量化的,这就是为什么乐视网持续盈利,但还是无法走出困局的原因,因为如果仅仅谈盈利,乐视没有任何吸引力,你还不如买个市盈率不到7倍的银行股,比如浦发银行,利润是乐视网的一百倍。
以什么逻辑来投资创业板
我们再回到创业板的问题,拉里·佩奇之所以要将数百亿财富捐给马斯克,是希望马斯克能够继续探索未知的领域。如果你不是一个像拉里·佩奇一样的博爱、梦想类投资家,你至少要以风险投资的逻辑来参与创业板投资,比如投资十家创业板公司,只要一家能带来超额利润就已经不错了,因为其他九家有90%的概率会倒闭。
说这话可能很多人不同意,但事实便是如此,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世界1000强企业平均寿命也只有30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据《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如果你要在创业板找一只像巴菲特说的,值得持有十年的股票,那不是赌博是什么?
中国的创业板,半死不活的企业一大把,资源严重被浪费,归根结底是“审批制”造成的,我在公众号“肖磊看市”中前一篇分析《股市下跌的原因为啥总找不多》提到过审批制是如何把“IPO”这个好事给办成坏事的。很多人留言说,主要原因是退市机制不完善,这里解释一下,如果不解决“审批制”问题,退市机制就不可能完善,因为如果上市企业轻易就退市的话,那不就是在打审批者的脸吗?假设有大批企业退市,审批者是不是需承担某种责任?为什么让其上市?只有越少的退市,越能彰显审批者的英明,因此完善退市机制在现有的“审批制”逻辑下就是个伪命题,监管的目的变成了尽量不要让企业退市。
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上市和退市体系,首先是不要让监管者承担“审批”的责任,注册制下,也并不是没有审批,而是建立了市场化主导的需求体系,一切由市场主导,只要你的企业能够符合基本的注册制门槛,又能够说服投资人,为什么不可以上市?上市之后,你无法取得投资者信任,随时都可以退市啊!市场为其负责,不要审批者负责,各方压力不就轻了?但考虑到其中的利益纠葛,就没那么简单了。
中国创业板的核心问题,依然是缺少创业公司
因制度设计的原因,中国创业板最大的现实问题依然是缺少造梦者,也就是缺少创业公司。乐视这样非常一般的创业企业,竟然在创业板权重股里排名第一,占指数权重的4%,难怪传言说高层为了救市,呼吁不要抛售乐视的股票。要知道,根本没有机会在国内上市的滴滴快滴,就算目前在政策监管趋紧的情况下,其估值依然超过2000亿人民币,乐视的市值不过800亿人民币。中国不缺少好的创业企业。
另外,中国的创业板,跟美国的体量相比,还差好几个数量级,截止目前,中国创业板总市值只有4.9万亿人民币,折合不到7200亿美元(市值只有美国纳斯达克的十分之一)。中国创业板的总市值,还不及谷歌和亚马逊两家公司的市值。也许你会说,中美两个国家发展阶段不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但我要告诉你,更加讽刺的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市值,竟然接近5000亿美元,都快赶上中国整个创业板市值了。
中国市场不缺钱,货币存量和货币增量都高于美国,更不缺好的创业公司,但为什么撑不起一个小小的创业板?
以创造利润的标准来发展创业板是错误的
创业板本身是一个扶持创业企业的市场,但却依然搞成了一个考核业绩的市场,审批制不仅让真正好的“概念”公司难以上市,而且给市场一种错觉,就是监管层只能让那些赚钱的创业公司上市,因此投资创业板,主要看眼前的利润。这就导致创业板实际上吸纳的,并不是真的创业企业,而是已经创业成功,且几乎抵达顶峰和天花板的企业,这些企业上市之后,除了再融资,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动力去创新、创造,创始人往往面临“技尽业穷”的状态,只能以“套现”为主。
中国创业板2009年10月推出至今,创造了诸多创业板式的富豪,仅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一年间,创业板就催生了接近500位亿万富豪,大约平均每天就“生产”出两位亿万富翁。但仔细看,那些曾经诞生在创业板的“首富”,更迭速度之快令人震惊,乐普医疗的蒲忠杰、爱尔眼科的陈邦、海普瑞的李锂夫妇、向日葵的吴建龙、智飞生物的蒋仁生……
创业板确实演绎了不少的创富神话,但并没有诞生多少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也许你会说,创业板企业需要时间,需要给他们成长的机会,但不要忘了,在审批制的逻辑下,创业板企业是因为有足够好的业绩才可以上市的,定位本身就不是创业企业。毫不夸张的说,当下的创业板,只是让更多传统企业家(生意人)更有钱而已。京东等为什么不能在国内上市,首先一个原因是,业绩持续为负,不具备持续盈利能力。
中国创业板前十大权重股,总市值不过4200亿,要知道网易和携程两家在境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总市值目前就有4700亿。这种情况下,是不是说中国的创业板股票都是被低估的呢?举一个例子,分众传媒2007年在美国上市,市值最高的时候不过600亿人民币(95亿美元),但回归A股之后,分众传媒的市值一度高达1500亿人民币,当前市值也接近1200亿。这恰恰说明在境外的中国概念股是被低估的,或者说A股依然是被严重高估的,创业板更甚,因为将更好的创业企业拒之门外,池子里没有太多亮点,创业板前十大权重股我似乎只听说过三家,而那些在国内不够上市标准的,远赴境外上市的中国创业公司,哪个不是如雷贯耳。创业板缺少明星企业,要做起来的难度就更大了。
大部分创业板投资者的心态是扭曲的
每个市场有每个市场的使命,每个市场也有每个市场的运行逻辑。巴菲特为什么不投创业板的股票,因为巴菲特所选的投资标的,至少得是已经形成竞争优势的企业,现金流和利润稳定的企业,有行业垄断地位的企业。中国很多投资者的问题是,每天在谈价值投资,每天在学巴菲特,但就是不去买茅台、买工商银行,而是去炒创业板。炒创业板就算了,自己炒亏了,还要骂创业公司,说人家只知道做市值、搞概念,不盈利有啥用。关键的问题是,盈利能力强、市盈率低的公司一大把,你为啥要去炒创业板呢?整个市场和大部分投资者面对创业板的心态是扭曲的。
创业板就是为梦想和概念而活,为企业家精神而活,为整个社会商业体系的希望而活,在创业板谈业绩,本身就是一件很扯淡的事。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纳斯达克跌幅一度接近80%,亚马逊股价暴跌90%,但正是由于机制的合理,十多年后的纳斯达克,不仅活了过来,而且栩栩如生(就在中国创业板大跌之际,纳斯达克指数连创新高),其依然是全世界创业公司最向往的地方。
- 名博
-
指南针:七连阳又有何妨 少爷:首战告捷有重大启示
彬哥:六连阳后防止回调 李君壮:连续上攻高抛低吸
- 推荐
-
牛熊:周四的热点直播
指南针:周四操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