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买买”,对大宗商品投资者来说,整个2016年,都处在“双十一”打折购物的狂欢气氛中。不断攀升的大宗商品价格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力量在导演这一切?
在日前公布的进口数据中,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上涨的幕后推手终于浮出水面:今年前11个月,我国铁矿、原油等商品进口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伴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中国需求”又一次通过陡然攀升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显示了“中国因素”在世界商品定价中的不二地位。
大宗商品“好日子”不期而至
中国证券报记者观察发现,截至昨日,彭博大宗商品指数报在88点附近,该指数在今年1月19日还徘徊在73点左右。年初至今,指数涨幅超过12%,年内最大涨幅已超过20%。根据彭博社此前预计,今年彭博大宗商品指数有望实现6年中的首次收涨。
期货与现货永远是一对亲密的兄弟。
根据商务部有关单位近日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6年秋季)》,分商品来看,至今年9月末,英国布伦特原油和纽约西德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分别比2015年末上涨30%和31%;9月份,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比2015年末上涨40%;中国进口62%品位铁矿石平均到岸价比2015年末上涨43%;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六种有色金属中,除铜仅小幅上涨2.4%之外,其余涨幅达10%-47%。农产品
表现严重分化,作为工业原材料的棉、毛、油、糖、橡胶等农产品价格都有所上升,小麦、玉米等主粮依然受到供应过剩的重压,成为2016年以来为数不多的几种价格下跌的商品。
价格上涨的背后,今年国内外大宗商品贸易也明显更加活跃。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前11个月,我国铁矿砂、原油、煤等大宗商品进口量纷纷增加。其中,进口铁矿砂9.35亿吨,增加9.2%;原油3.45亿吨,增加14%;煤2.29亿吨,增加22.7%;钢材1202万吨,增加3.6%;未锻轧铜及铜材446万吨,增加4.3%。
上述商务部报告认为,2016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温和回暖,突发事件、资金流动等因素成为引发市场震荡的主要力量,商品价格总水平呈现区间波动中温和回升的局面。
在此情况下,私募人士纷纷加入大宗商品“作战”序列。
上海一家券商宏观研究人士章瑾(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从风险回报比角度来看,今年大类资产回报从低到高排列依次分别为:A股—美股—CRB现货指数(海外商品)—美元指数—中债—国内商品;国内商品投资回报从低到高则分别为:金属品种—农产品—能化和黑色;从海外商品来看,投资回报从低到高分别为:贵金属(白银>黄金)—原油—LME铜。
“从今年以来南华综合指数的走势来看,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威力已经堪比四万亿刺激叠加QE1。”章瑾感叹道。
根据大宗商品牛熊更迭历史,前两次牛市分别出现在2000-2011年、1971-1980年的两个十年,随后分别经历了2011-2015年、1980—1986年的六年左右熊市。
中国“好胃口”牵来商品牛
谈起眼下的商品牛,没有人会避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字眼。业内人士分析,中国需求依然是大宗商品上涨的主要动力,“中国因素”依然是大宗商品市场的稳定剂。
在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央经济会议公报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备受瞩目,其包含了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五大任务。
伴随着今年以来该项政策的持续落实推进,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中国因素”又一次醒目地告诉世人它不容忽视的能量。
一位工信部官员指出,从全球制造业来看,中国制造业的产业体系是最为完善的,总共31大门类中国企业都有涉及,这比美国、日本更为健全;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2010年超过了美国,中国制造业产出规模世界第一;从产品来看,全球500多种统计的工业产品里面,中国一半以上产量在全球位居第一。
叠加环保等因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突出,根据可查数据,以动力煤和双焦为例,今年1-9月全国原煤产量下降10.5%,供给侧缩量显著。相应地,动力煤、焦煤和焦炭期货价格年内至今分别上涨120%、169%和200%。
多位期货研究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多类工业品尤其是煤炭、铁矿等原材料从产能严重过剩过渡到了紧平衡状态。从领先现货价格的期货价格走势来看,不断上涨的黑色系价格已经早早地将这一信息传递给了市场。一些具有风控意识及先进管理理念的现货企业在喘息的同时悄悄积累了实力。
环球同此凉热。中国商品市场的多头气氛得到了外围市场良好的配合。特朗普胜选提升了美国增加财政刺激的概率;近期公布的美国房地产、制造业等数据总体偏好,欧元区11月经济景气也进一步回升;国内一二线城市房地产销量降幅扩大,总需求仍然较强。与此同时,11月30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达成了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减产协定,国际油价应声大涨。
投行集体转向背后存隐忧
“你买螺纹钢了吗?”在今年大大小小的投资论坛中,“黑色系”行情已经成为金融人士相互寒暄的一个由头。
多家券商研究所今年加大了对商品行情的研究力度。中泰证券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报告就一方面,随着投资增速的企稳,投资产业链上的产品供求关系在得到改善,流动性相对充裕的货币环境叠加房地产调控的资金溢出效应,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投机属性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商品价格仍处于历史相对底部,长期来看,只要供给侧改革力度不减,商品价格将仍有上涨空间。
在国际市场上,近年来一向秉持空头言论的高盛集团也悄悄改变了风向,该集团日前表示,在全球范围制造业回暖大环境下,投资者明年应该押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分析人士称,这是高盛4年多来首次推荐加重对该资产类别的押注。此外,花旗、汇丰、巴克莱等多家国际投行纷纷表示看好2017年大宗商品走势。
但这在增强投资者对商品牛市信心的同时也引发了担忧。
章瑾就表示,最近多数研报都在一致看好明年的A股和商品,海外市场对于“川普逻辑”也仿佛形成了一致预期;但美国大选的案例说明一旦市场观点过于集中,那么同向头寸就变得非常危险。对于基本面的解读往往带有主观因素,而数据本身永远是最为客观的素材。她认为,后期应该更加谨慎地用数据去验证上述牛市逻辑。
对此,部分研究人士指出,整体来看,全球经济依然未走出疲弱的境况,大宗商品最大的进口国中国虽然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确实推涨了部分原材料价格,但考虑到中国经济目前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实现降低对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因此大宗商品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反弹。此外,如果未来美联储加息的频次超预期,将会对大宗商品价格构成下行压力。也就是说,本轮大宗商品牛市天花板或在临近。
但国金证券
指出,商品投资机会仍然存在。“既然本轮周期品反弹的核心逻辑是产能周期的逆转,那么这个周期因素就不是一个或两个品种,而2016年讲这个逻辑的主要还是黑色系,所以2017年还会在其他商品中发现产能周期的变化,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该公司在近期报告中指出。
方正证券
在11月23日发表的研报中也指出,中国经济可能正在“软着陆”,2017年会有“二次探底”,但回调幅度不深,中国经济离增速换挡的底部可能已经不远了;明年经济既非复苏,也非衰退;明年通胀既不会挑战警戒线,也不会重回通缩,整体温和。这种经济失速悲观预期修复与温和通胀的宏观环境对股票和商品十分有利,大类资产轮动再度从债市房市转向股市和商品。